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它源自于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,作为一个标准的前半生Loser,范进被全村人看不起,年年科考通弘网 ,年年落榜,所有人都觉得他不是一个读书的好材料,只知道浪费家中的资源。
外面人嫌弃范进也就算了,就算是家里人同样也看不起他,老娘不断地劝他放弃科举考试,在家务农;他四十岁才取得胡屠夫三十岁的女儿,认为他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男人,要不是因为自己长得丑,父亲是个屠夫,肯定也不会沦落到嫁给他;胡屠夫认为自己的这个女婿,这辈子也就这样了,自己的女儿跟着她,只能吃苦。
在这样的压力下,范进中了举人,一瞬之间,这些思想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范进疯了的样子看上去很没有出息,但你知道范进清醒之后,有多厉害吗?
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变化之所以范进会发疯,还是因为心理落差太大的原因,在中举前,他承受了太多的委屈,身边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,但是中举后,想着飞黄腾达的日子即将到来,这种反差加上自己想过要宣泄情绪的需求,造成了范进中举后疯了的状态。
展开剩余76%但是范进没有多久之后就恢复了过来,在此之后,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比较悲惨的事情是,他的母亲原本因为饥饿失去了视力,但是因为儿子中举后,有了美味佳肴吃,她的视力在几天的时间里面恢复了。
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?按照古代的规定,中了举人虽然不能够立马获得官职,要等待朝廷安排通弘网 ,但这个铁饭碗是百分百到手的。古代官人的收入和寻常百姓相比,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当时很多穷苦的邻居都提出要做范进家中侍从,当地的豪绅也知道巴结了他,能让自己之后的商贸之路走的更加方便,什么珠宝金银,还有大宅子说送就送。
最关键的一点,这是合法的,只要在当地登记在册,表示这是对即将上任的新官的支持,完全能够合法地完成财产的转移,总不能让官员还住茅草屋吧,关键就在于当时的范进还没有当官,这算不上是贿赂。
短短几天时间里,范进住进了大房子,穿得珠光宝气,当年看不起自己的妻子生怕他被抢走,胡屠夫每天兢兢业业地围着自家姑爷,希望他大人不记小人过。看不起自己的邻居如今都叫他老爷,卑躬屈膝的样子甚是可笑。
可惜的是,在范进母亲营养补充好,恢复了视力之后,因为看到了华贵的宅子,内心太过于激动,就去世了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作为官员,孝字当先,范进因此要在家中守孝三年的时间。
这三年的时间里,范进继续攻读,三年后成功考取进士,那些豪绅们都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不断巴结他,教会了他为官要与商人如何去沟通,更通过豪绅的话,分析出了国家的经济形势,从此之后,他开始了自己开挂一般的人生。
范进的功绩获得进士学位的他,进入朝中成为了御史,他的为官风格稳健,几乎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,确保自己的工作不会出现任何的意外。也就是因为他面对工作的严谨,很快就被上司看中,基本上之后处于一个哪个地方经济体系和民生体系有问题,他就要被派到哪里的地步。
他的能力在不断地调任过程中被皇上发现,直接钦点其为“山东学道”,这个职位范进太喜欢了,就是负责一省的教育。当年自己科举多年没有成果,他太了解国家在教育方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,他不光提升了地方的文化水准,完成了教育普及,与此同时还加入到了民生建设活动,对待百姓亲和,为百姓办事效率及高,成为了一代良臣。
从正史的角度去看,范进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正面角色,那么吴敬梓是和范进有仇吗?为什么要在文学作品中丑化他呢?其实在吴敬梓眼中,自己就是那个范进,他写这篇故事的目的,就是为了抨击当时的科举制度。
吴敬梓本身就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,年年参加科举,年年不中,最终考到自己家道中落,到了晚年时期,竟然还需要通过朋友的接济才能生存。人人都小范进,其实人人都是范进,这也许就是当时吴敬梓的想法,科举给了当时太多寒门学子希望,但是极小的录取率以及腐败元素的加入,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绝望,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。
古代科举制度是伟大的,具有开创性,但也是不完整的,存在制度问题,如今我们参加的高考,虽然也有猫腻,被调查出来的案件数不胜数,但至少已经做到了相对的公平,如今的学子对比古代的先辈们,无疑是幸运的!
#头条创作挑战赛#通弘网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